艾思奇

更新时间:2024-08-31 08:41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

人物生平

1910年3月2日,艾思奇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

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

1927年—1928年,在日本学习日语,补习功课,并自修德文。

1928年5月,回归中国。

1930年,考入日本福冈高等工业学校采矿系。

1934年6月,任职于《申报》报社。

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0月,奉调至延安工作,先后任教于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938年,任教于延安马列学院,并任哲学研究室主任。

1939年,任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1945年8月,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1946年,任《解放日报》总编辑。

1947年,任职于华北大学,并任四部(研究部)副主任,哲学研究室主任。

1948年10月,任职于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历任哲学教研室教员、教研室主任,校党委常委。

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赴波兰参加国际哲学讨论会。

1960年,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

1966年3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艾思奇从事新哲学通俗化的探索实践。1934年,写出《哲学讲话》,成为实践哲学大众化的开端。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用生活实例、通俗的语言和形式,阐述了新哲学的基本原理。《大众哲学》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启发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探寻改造中国与世界之路,起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作用。许多青年在其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艾思奇投入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水平,开展学习社会发展史活动这项工作。他指出:全国人民为了掌握思想武器,要经过这一学习、教育,系统地掌握几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艾思奇紧紧把握这一精髓,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说明中国实际问题,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并升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艾思奇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他常讲,理论工作者不论讲课或写文章,都要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分析研究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他在自己的哲学理论工作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哲学理论的中国化、现实化。他认为,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不是书斋课堂里的运动,不是滥用公式的运动,而是要从实践中吸取哲学的养料,发展哲学的理论。要根据每一时期的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理论,而不是把固定了的哲学理论,当作支配一切的死公式;要把这一发展的哲学理论拿来应用,指导思想行动。

1958年,艾思奇发表题为《破除迷信,立科学,无往不胜》的文章,赞扬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又强调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指出:“破除迷信后一定要立科学,而一点也不能离开科学,冲天的干劲一定要与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起来,是我们一条重要经验。”

艾思奇的主要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毛泽东同志四篇哲学著作辅导提纲》《新哲学论集》《思想方法论》《如何研究哲学》《新哲学大纲》《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等。

人才培养

1951年3月,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社会发展史讲座”,当时全国组织收听和学习这个讲座的有50余万人,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课堂”。讲稿被编印成书—《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出版发行达100多万册。

艾思奇在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任教期间,讲授“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在北京大学文学院讲授“社会发展史”大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马列原著”等课程;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了“社会发展史”等课程。

艾思奇编著的《大众哲学》被学校和部队作为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的教科书;另负责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材。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在护国讨袁斗争中任蔡锷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是“护国军出师讨袁檄文”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后因反对军阀唐继尧被迫流亡香港。艾思奇的长兄李生庄是“五四”时期云南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长期从事进步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参与创建了云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大同社。在父兄的影响下,艾思奇从小就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和哲学知识的薰陶。

艾思奇的妻子是王丹一曾任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支部委员。

人物评价

“艾思奇一生淡泊名利、朴实无华,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中共中央党校评)

“艾思奇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评)

“和艾思奇一样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并不少见,但像他这样自觉地为祖国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写作、为革命和建设而战斗、集学者和战士于一身的哲学家,却是屈指可数。艾思奇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哲学家。”(《艾思奇全书》第一卷序评)

“艾思奇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学习强国评)

“艾思奇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优秀代表,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

“艾思奇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的哲学学术生涯和革命生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勇战斗,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

“艾思奇独立思考、刻苦研究、严谨治学,一生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育、传播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评)

“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光明日报》评)

人物纪念

艾思奇纪念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水碓村,故居总面积2416.4平方米。1980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及其弟李生勉等将这所房屋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经修缮后于1984年建立“艾思奇纪念馆”对公众开放,故居共有展室三个,以文字、图片、实物为展示手段,以艾思奇的生平事迹为主线,科学、规范的展出艾思奇生平事迹、哲学成就及贡献, 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